315,饿了么被爆“黑作坊”
据315晚会曝光,饿了么外卖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、上传虚假实体照片,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。平台上餐厅存在无证经营,卫生不达标的情况。据工作人员调查发现,饿了么开店流程仅三步:提交商店信息——通过资质审核——上线开店,而在具体开店过程中,饿了么市场人员在没有核实相关信息(仅询问电话号码)就帮助新餐厅申请上线营业。
瞬时,微博、朋友圈炸开了锅。
在315晚会曝光黑外卖2个小时后,饿了么以《饿了么致亲爱的消费者》为题第一次发表回应。短短两段话,透露出无尽委屈,“饿了么致力于推进中国餐饮业的数字化进程”“网络外卖订餐处于新生业态,我们诚恳接受监督,百倍努力”。
或许是声明不够诚恳,也或许“忘记给央视续费”“注意口径”“求涨粉”的员工言论引起不满,总之饿了么的回应不仅没有博得同情,反而遭到一边倒的差评。如时尚先生刊文《饿了么公关能力有多糟糕,有对比才有差距》(该文已被删除),也有自媒体小道消息(Fenng)《我为什么讨厌饿了么们》。无意之间,饿了么的这次危机公关似乎成为公关界失败的典型案例。
3月17日一大早,饿了么CEO张旭豪发出内部信。一改此前官方声明中的PR腔调,开始“承认失职之处”,并向媒体表示感谢,向用户商户表示歉意。“我们必须承认,在食品安全管理上,饿了么确实存在失职之处。我和管理层也应对此承担责任。我们要感谢媒体的监督,诚恳地向信任、支持饿了么的用户表示歉意,向由此受到困扰的商户表示歉意。”
“饿了么”们在这次曝光中究竟错在哪里?
关于外卖平台上黑作坊的新闻在都市版中屡见不鲜,早已不是新鲜话题。
以“外卖+黑作坊”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,共能查到32.5万个关键词。早在2014年包括北京晨报、京华时报、浙江日报等对无证黑作坊入驻外卖平台的现象进行曝光,饿了么、美团外卖均有涉及。诸多报道基本上离不开两点内容:1、这些店铺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卫生许可证,卫生条件堪忧。2、外卖平台为吸引商家,对商户的证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但315此次曝光与此前不一样的地方是,饿了么不再仅仅是对无证商户入驻睁一只眼闭一睁眼,而是故意诱导商家违规,帮助商家违规:
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申请“饿了么”开店,可以没有实体店,甚至不需要提供任何证照。“饿了么”燕郊城市经理说:“说白了就是跟黑店似的,我也可以帮你。”
随即,这位经理主动帮助记者填写了网上店名、地址、商家电话等简单信息,后来“饿了么”客服人员打来的核实电话,也只询问了商家注册的电话号码,并没有核查证照、地址等相关信息。大约等待了5分钟,现场的这位经理告诉记者申请的店铺已经上线。
央视曝光后,不少人为饿了么叫屈,甚至与麦当劳、网易等相类比称被315曝光是创业企业成为大佬的必经之路。通用逻辑是:“这是整个商业环境问题,餐饮地沟油哪个平台都有。”“这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,央视不去监督有关部门,却去曝光一个外卖平台,无非是找软柿子捏。”
但从上述可见,饿了么的问题在于主动炮制虚假商家,为不具备资质的店铺提供虚假地址、虚假资质。因此这表现的不是餐饮地沟油的问题,不是监管问题,而是诱导商家违规。
若饿了么被商家的虚假材料欺骗,没有审核出来,才导致黑作坊上线,那够冤枉的。但现在是,在已经知情的情况下,还主动帮助甚至诱导商家上线。所以说饿了么这次撞枪真不冤。
本应该扮演监督角色的平台,不仅没有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反而主动诱导。这背后展现出的是外卖平台对于订单量和用户数的争夺。去年起,外卖平台的补贴之战愈演愈烈,补贴之外,商家数量质量也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“我为什么讨厌「饿了么」们?主要的原因在于讨厌那种价值观吧,那种为了赢不择手段的价值观,他们的世界里恐怕只有「订单量」,没看到他们讨论如何控制外卖质量,几乎从来没有,不止如此,甚至整个O2O行业都存在大量刷单造假,默认甚至纵容各种不合格的商家入驻,只因为能带来交易量。如果他们只盯着「订单量」(KPI),那必然是泥沙俱下。”冯大辉在《我为什么讨厌「饿了么」们》如此形容被绑架的KPI。
- · 2016年深圳律师尽职调查实用网
- · 最高法解读新物权法司法解释一
- · 最高法解读新物权法司法解释一
- · 3种房屋产权变更不用公证
- · 离婚时拆迁补偿款如何分割,这
- · 民间借贷仅有转账记录,二审胜
- · 百度诉搜狗专利侵权,起诉容易
- · 不知对方收入情况,子女的抚养
- · 法院认为再婚后同住有违常理,
- · 女儿非亲生丈夫向哺乳期妻子提
- · 父母诉儿不赡养,儿子拒履被判
- · 用他人信息为客户开卡,通讯店
- · 经营者卷走客户预交货款,怎么
- · 乘坐网约车遇事故受伤,“滴滴
- · 欠钱不还?13大“酷刑”绝对让
- · 没借条、没欠条、没转账凭证
- · 夫妻一方欠的信用卡,属于夫妻
- · 多人签署一份合同 意味着多一
- · 提醒:借车给朋友,四种情况要
- · 因见义勇为受到损害的责任由谁承